“2024年北京榜样”5月第四周榜--杨光

日期:2024.05.30


杨光

一、人物介绍
    杨光,男,汉族,1978年5月出生,群众,中华文化促进会传统文化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杨光自幼酷爱中国传统文化,研习国学经典,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摄取智慧,擅长将传统文化的修身与实际工作生活相结合,历时三年攻克技术难关,先后推出金渲彩绘版《清明上河图》《兰亭序》《中秋帖》《千里江山图》,让文物“活”起来。带领团队日夜鏖战,设计制作了第18届国际篮联篮球世界杯全部37套共111枚奖牌,参与创作了北京APEC经济体领导人专用紫砂壶、杭州G20峰会领导人专用紫砂壶、北京“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领导专用紫砂壶。杨光注重传播传统文化,积极参与教育事业,以“故宫+研学”的教育模式策划“遇在故宫-高级研修班”教育项目,将文物鉴赏与实物观摩有机结合,利用故宫丰富的资源,让中华传统文化惠及大众。


杨光(右二)与学员鉴赏文物

二、事迹介绍
    杨光,男,1978年5月出生,山东淄博人,现住顺义区后沙峪镇云赋家园社区,中华文化促进会传统文化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他自幼受家庭熏陶,研习国学经典,尤其受祖父及父亲言传身教的影响,酷爱中国传统文化。杨光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摄取智慧,擅长将传统文化的修身与实际工作生活相结合,参与创作了北京APEC经济体领导人专用紫砂壶、杭州G20峰会领导人专用紫砂壶、北京“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领导专用紫砂壶,在中俄建交70周年、2019年FIBA篮球世界杯赛事等国家大事件中做出贡献。杨光还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发扬和传播,积极参与教育事业,策划故宫教育“遇在故宫-高级研修班”项目,利用故宫丰富的资源,让中华传统文化惠及大众。

历时三年研发新工艺 让文物“活”起来

    文物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十年一现的《清明上河图》引发了“故宫跑”,杨光听到这个消息,立下“要让古老文物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命,让‘清明上河图’走进寻常百姓家”的目标。他先后走访了几家贵金属加工厂,询问了相关专家,但最后的结果给他泼了一盆冷水,以现在的工艺,做小尺寸或者不超过1米的贵金属书画制品能可以,想做近6米的《清明上河图》几乎是不可能的,不仅工艺达不到,还会出现易褶皱的情况。
    杨光从小带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在信念的指引下,他确定了研发方向,提出要用1年时间去突破技术难关。先后咨询了几名贵金属工艺大师,与工厂师傅探讨首先怎么做出一张6米的金银宣纸,经过一年的努力和反复试验,最终得到薄如蝉翼、厚度均匀的金银片,由人工使用羽毛将金银片贴到宣纸上,才突破技术的第一道壁垒,马不停蹄的制作了第一幅金银版《清明上河图》,可是最终成果被专家否认,缺少质感,没有表达出来原作的神采。执念让杨光越挫越勇,经人推荐认识了故宫文物修复专家,最终由故宫博物院古书画修复专家提出:以“金渲彩绘”技艺可以去尝试尝试,听取了专家的意见之后反复研究,便跑到了工厂试验,在国际数字真迹覆盖技术的基础上,使用渲金涂染、勾线执绘,最终让作品恢复了原始神韵,也得到了专家们的认可。


杨光(左一)参加金渲彩绘版《清明上河图》发布会

    从目标到实现,前后三年的时间,他让文物以新的面貌走向大众,杨光觉得这一切都很值,又先后推出了《兰亭序》《中秋帖》《千里江山图》金渲彩绘版,让文物“活”起来。

突破传统,彰显中华文化底蕴

    2019年,杨光受聘为中华文化促进会传统文化委员会副主任,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践行者,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18届国际篮联篮球世界杯在中国举办,杨光作为篮球世界杯奖牌设计创意工作的总负责,在受到委托后,立即开始组织专业的机构和人员进行奖牌设计,7天20稿方案,最终,组委会选择了杨光推荐的“结合玉璧造型、平安扣寓意”方案,即融合了国际篮联的视觉元素,又凸显了中国文化。
    由于时间紧迫,奖牌“整体铸造,中心局部镂空”的工艺复杂,为准确反映设计意图,生产只能采用电脑微控技术实现,中间镂空部分只能通过精雕机雕刻,相当于每枚奖牌就得制作一个母版,镜面效果也只能通过手工完成,对于杨光无疑是一次挑战。
    如此复杂的工艺流程,很多工厂都不愿接单,费尽周折,杨光最终在深圳找到了愿意配合的加工企业。由于设计多次调整,离颁奖只剩下不到20天的时间,杨光带领奖牌生产团队14名成员,日夜鏖战,最终用13天生产出37套共计111枚篮球世界杯奖牌如期交付组委会手中。杨光在采访中说,“举办篮球世界杯是我们国家的荣誉,作为此次奖牌设计制作负责人,无论面临多大困难,都要发扬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彰显出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
探索教育新模式,做弘扬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近年来,“博物馆游”不断升温成热潮。博物馆成为了家长和学校遛娃常去之所,但多为走马观花式的参观,解说又晦涩难懂,教育传播效果也跟着大打折扣。杨光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在,为了将博物馆教育变得更加接地气,彻底释放其教育功能成为他要解决的问题。杨光以“故宫+研学”的教育模式进行尝试,策划了《遇在故宫》研修班项目,邀请国内资深专家,以玉器为开端,将文物鉴赏与实物观摩有机结合,让学员沉浸在历史维度中感受文物,以文物讲述中华文明,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好评。


杨光(右二)参加玉器鉴赏研修班结业仪式

    以故宫文物为依托,杨光为让学员更系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又推出瓷器、佛教艺术等教学模块,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优势,利用其丰富的教育资源,让故宫教育惠及更多社会人群。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积极探索建立传统文化育人新模式,助推教育强国建设,是杨光的追求的目标。

来源:首都文明网

推荐阅读